陈三立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陈三立(1858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1][2]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86年,中进士,任散馆编修吏部主事。其名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意,并一生践行之。[3]
1882年,陈三立参加乡试,因厌恶“八股”,以散文形式答题,得主考陈宝琛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3]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其父因曾与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在湖南共同推行维新变法,被朝廷以“滥保匪人”等罪名罢官,陈三立被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7]1903年办家学一所,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8]1926年底,陈三立由杭州上海寄寓三年。1932年“一·二八”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1937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3]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9][3][6]为了纪念陈三立,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1948年陈三立迁葬杭州牌坊山。[1][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