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发髻

唐代发髻
唐代发髻,外文名Tang Dynasty hairstyle,指的是发式与化妆是古代女子区别于男子的重要修饰手段,出自《唐代妇女发髻》,中国唐代妇女在服饰发式的创新上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中国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侧面反映了唐朝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

发髻

从“唐代妇女发髻样式对比图”(图1)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1]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wǎn]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妆台记》[2]中有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梳归顺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闹扫妆髻。

唐代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