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斑

光球层表面形成的斑点
光斑(facula[1])是指出现在太阳光球层边缘的明亮斑点[3],其内部有三种不同类别的磁性结构:小型磁性元件、光斑结、小孔。这三类磁性结构在相互影响下组成了光斑内部的稳定结构。[6]太阳边缘(视边缘)附近的普通白光下可以看到光斑,那里的光球背景比圆盘中心附近的光球背景更暗。在氢或电离钙蒸气波长下拍摄的分光日照图中,光斑向色球层的延伸在整个圆盘上变得可见。当在色球层中看到时,它们被称为谱斑。[7]光斑由纤维和米粒[a]组成的,[2]常伴随黑子出现,与黑子密切相关,具有类似黑子群的偶极特性。[2]光斑且与黑子一样,具有11年的周期,主要产生纵向的磁场[8]
光斑是仅次于太阳黑子的重要太阳活动,同时也是太阳物理学的高度重视对象。[6]对于光斑的探索,各国依旧在持续推进。[9][10]

形成机制

霍尔电流焦耳耗散

光斑的形成是由于太阳活动区米粒对流速度场与米粒际磁场相互作用导致霍尔电流焦耳耗散的结果,而光斑的加热机制与焦耳耗散密不可分。焦耳耗散区的亮带较狭窄,因此,光斑实际上是由若干具有纤细亮丝的照明“灯泡”组成的亮区;而电流耗散区处在对流场中,其热能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迅速向周围扩散,形成很宽的亮带,以致于用高分辨率的仪器观测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亮带呈现为丝状物(粗磁力线管)或亮点(细磁力线管)。太阳表面存在活动区和宁静区,而光斑只在活动区出现,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太阳活动区的磁力线管数密度很大,足以满足大量光斑的形成需求,宁静区磁力线管数密度太小,致使光斑无法形成。光斑出现的位置同样与磁力线管相关,由于磁力线管壁是热的,管核是相对冷的,在太阳视面中心见到的是以管核冷区为主的区域,而在太阳视面边缘见到的是以管壁热区为主的区域,所以光斑只会出现在视面边缘附近,在视面中心附近是看不到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