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扣

中国传统服装使用的一种纽扣
盘扣,是中国特有的服饰工艺品,[1]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的一种纽扣。[2]对于盘扣的称谓,有“盘扣”“盘花扣”“盘花纽”“盘纽”“盘香扣”“盘长扣饰”“织物对扣”“纽[pàn]”“纽袢”“扣袢”“布纽”“布钮”“结布纽”“布结纽扣”“核桃纽扣”“花扣”“布扣”“布结直扣”“纽扣”“钮扣”“编结纽扣”等二十余种。[3]
目前有实物证实的盘扣最早出现年代为唐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大歌绿绫袍”中出现了“盘扣”的造型)。宋元时期都有墓葬出土实物,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一件[bèi]子上的一字直扣,其一字直扣的造型与现今几乎没有差别。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的背心,反映了元代时期盘扣的沿用情况,这件背心上缀有九副盘花扣,襻脚均为花瓣形,是首个服饰中使用“盘花扣”的实例。明代时期,与盘扣十分类似的金属对扣在女装中十分流行。自清代开始,盘扣始成为我国运用最普遍的服装门襟闭合件,这是基于满清服饰相对紧窄的形制对盘扣的需求。清代之后的民国时期延续了盘扣的使用,盘花扣甚至在清代的基础上借由民国的新服装“旗袍”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整个民国时代的印记,尤其是民国女装中的盘扣则变化较大,盘花扣成为备受女性推崇的扣式,在盘制方法和造型上极尽巧思,较清代更为丰富。[3]
2009年“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盘扣成功申报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4]

介绍

盘扣,也称为盘纽、纽绊,盘扣,由古代中国人发明。江西德安的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子)就以盘扣系结,从留下来的古代文物看,纽绊既有用于女服的,也有用于男服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