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

王羲之书法作品
《十七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之一。此帖为宋拓本,有邢侗、汤焕、徐守和、潘宁、陈撰、梁同书、王文治、吴照、潘奕隽、颜培瑚、孔广陶等跋或题签。[1]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2]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3]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王羲之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4]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 347-361 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3]
王羲之的《十七帖》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书圣”的杰作。[5]此帖共收录了王羲之的 29 封书信,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十七帖》的草书风格独特,笔法流畅,气韵生动,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