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柱骨

耳柱骨
耳柱骨指鼓室内的一枚小听骨。连接鼓膜和内耳的卵圆形孔,能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禽类爬行类两栖类听小骨。相当于哺乳类的镫骨。禽的呈柱形,位于中耳鼓室内,略斜向后,外侧端连接有柱外软骨,附着于鼓膜内面;内侧端膨大成柱基,又称足板,以环状韧带连接于内耳的前庭窗边缘。

形色动物的耳柱骨

蛇没有外耳和中耳,只有耳柱骨,没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所以蛇不能接受空气传导来的声波。蛇只有内耳(包括听觉器--听壶、球状囊和平衡器--半规管、椭圆囊和中耳的耳柱骨),一端连于内耳的卵圆窗,另一端连于方骨附近的横骨上隅肌的内侧方,对于从地面传来的震动却很敏感,所以人在荒凉草地上劳动或行走时,用棍棒敲打地面或故意加重脚步行走,就能把蛇吓走,这就是"打草能惊蛇"的道理。
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
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