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斋印谱

十竹斋印谱
笔者就其中的历史与原委,走访了木版水印在美院发展的亲历者、著名书画版刻艺术家、十竹斋木版水印指导老师陈品超先生。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到中国美院版画系“紫竹斋”参观木版水印工作室,陈品超老师向领导讲解了十竹斋木版水印的传承历史,汇报了现状。二十一世纪,陈品超老师收魏立中为木版水印关门弟子,魏立中自90年在美院学习绘画时接触到木版水印。

正文

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源于明朝,是我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擅长以古代、当代中国书画印制为主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独特,印制的作品既生动传神又不失艺术风韵,为世人称道。杭州北宋以来便是全国印刷业的中心,为十竹斋木版水印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安徽休宁人胡正言,相传其书斋门口种有十棵竹子,故取名“十竹斋”。经三十年潜心研究,终于发明“拱花”“[dòu]版”技术,十竹斋木版水印工艺首开中国套色木版水印的先河,《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十竹斋印谱》是中国木版印刷文化史的辉煌,把中国传统绘画、雕刻和印刷完美的结合起来,其独树一帜的饾版和拱花手法为传统的视觉文化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然而在上个世纪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幸运的是,在激烈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中国文化中的两员大将鲁迅郑振铎先生却有感西方印刷术传入的冲击,起先发起了抢救和保护中国传统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的运动。鲁迅先生于1934年找到唯一的明刊本《十竹斋笺谱》,委托荣宝斋翻刻印制。翻刻本集结了当时众多能工巧匠、历时七年才告完工,翻刻十分成功,木版水印的技艺才有幸得以留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另一个让十竹斋木版水印发扬光大的契机却是她以独特的传统魅力吸引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关注。民间传承的木版水印又是如何被纳入美院的学院教学与研究的视野中,印刷文化的火种又是如何在此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呢?笔者就其中的历史与原委,走访了木版水印在美院发展的亲历者、著名书画版刻艺术家、十竹斋木版水印指导老师陈品超先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漾兮张玉忠夏子颐等学生赴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学习,学成回杭后在美院版画系成立了国内专业院校中最早的木版水印工作室。1958年,中国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全国都在大办工厂,一时的老浙美,诸多名目的“厂”也在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然而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厂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了,唯有“水印工厂”——这个由院长潘天寿大师题写厂名的工厂却没有轻易被历史淘汰出局,而这正归功于它对木版水印技术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