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

毛颖传角色
毛颖,《毛颖传》的角色。在《毛颖传》中,作者韩愈考察了毛笔的发生、发展历史,并将之拟人化,取名为“毛颖”,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先祖。此后,“毛颖”逐渐成为毛笔的代称。

创作背景

《毛颖传》,韩愈著,作于作者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
在《毛颖传》里,明明是毛笔这一物的特性,韩愈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而且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先祖,这就使整 个构思获得了滑稽的性质。写毛笔这样小的题材,却采取了传记的体裁,篇末还有 太史公的议论,简直是用《史记》的史学家笔调,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更构成了文章的喜剧性。《毛颖传》的妙处在于它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文章考察毛笔的发生、发展历史,与一个虚构的人物“毛颖”的身世家史吻合一致。
《毛颖传》曾遭到时人的非议和责难。韩愈的弟子张籍两次致信批评他“尚驳杂无实之说”。《旧唐书·韩愈传》在他死后,严厉地指责《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乃“文章之甚纰缪者”。这是以儒家教化、“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进行文学批评的结果。然而,也有不少人,看出了韩文在“正言以垂教”,形成“气盛言直”的主要美学特征之 外,还存在幽默诙谐的另一种美学风格。“设虚景描写,工极古今”(茅坤语),“通篇将无作有,所谓以文滑稽者”(王遵岩语),“以史为戏,巧夺天工”(储欣语),“为千古奇文”(林[shū]语),此类赞语,都接触到《毛颖传》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滑稽。柳宗元的评述更为精彩。他引《诗经》“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和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为证,说明《毛颖传》能起“息焉游焉”(解倦提神)的作用,具有娱乐性的长处。产生了“读之 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的审美效果。确实,《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