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卵

爬行类、鸟类及单孔类所产的卵
羊膜卵是指爬行类、鸟类及单孔类所产的卵。卵壳由坚硬的石灰质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膜构成,既有良好的通气性,又有防机械和化学损伤的能力。[1]
羊膜卵发育(孵化)中,出现一系列胚膜,由羊膜构成羊膜腔,内有羊水。胚体置于腔中央,并悬浮在羊水中。羊膜具有轻微的收缩能力,使羊水动荡、防胚体粘连,以利自由生长发育,由后肠伸出尿囊,逐步扩大,位于绒毛膜内侧,尿囊膜具有丰富微细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亦能将尿酸排放其中。卵黄囊由中肠底部包围卵黄形成的,提供胚胎所需营养。绒毛膜是由胚外体腔的外层膜扩大形成,紧贴卵壳。当胚体发育完成后,胚膜将全被放弃。[1]
羊膜卵的出现,摆脱了水域的束缚,使动物能进行真正的陆地繁殖,为动物向高等方向演化奠定了基础。胚体在羊水中发育,大致可证实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的理论。[1]

引述

鱼和两栖动物的卵、两栖动物的幼体(包括蝌蚪)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在爬行动物出现之前,脊椎动物受精卵都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爬行动物之所以能成功登陆,是因为爬行动物产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使它们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