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

德国社会学家
格奥尔格·齐美尔(英文名:Georg Simmel)(1858-1918年)[1],又译作西美尔、西梅尔[2]德国犹太人,社会学家、哲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
齐美尔出生于柏林,青年时期在柏林大学研习历史和哲学,1881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任柏林大学,开设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他除了专著《历史哲学的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等,齐美尔还撰写了大量对当时的妇女运动、工会权利、文学艺术思潮迅速作出反应的随笔文章,发表在相关报刊上[2]。1914年,齐美尔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哲学教授,起初他是一个新康德主义者,后来笃信生命哲学。他继承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思想,断言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生命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不断的自我超越[3]。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成为与斯宾塞、孔德马克思等人齐名的欧陆思想型学者[2]
齐美尔代表作有《社会分化》(1890年),《历史哲学问题》(1892年),《货币哲学》(1900年),《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1908年),《社会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1917年)[4]

成就荣誉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他提出“理解”概念,认为研究者难免带上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观的和相对的性质。他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提出冲突的存在和作用,对冲突理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还对文化社会学有突出贡献。齐美尔的唯名论、形式主义、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思想和理解社会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家,同时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著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