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所佩带的小包
荷包前身叫“荷囊”,是传统服饰中随身佩戴或缀于衣袍之外的小囊,用来盛放零星细物(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1]由于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便贮放于此。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桃形、石榴形等,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2]男女传达爱情,亲朋礼尚往来,及至宫廷赏赐,[jìn]绅拜门,都曾把荷包作为礼品相送。[3]现代南方方言如粤语客家语闽南语中常用荷包指代钱包。[4]

简介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因古 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称。如新疆[shàn]善苏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以羊皮为之,呈长方形,长6.7厘米,宽3.7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带,以备挂佩。现存最早的囊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荷包

汉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