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俊

北京交通大学资深教授、桥梁力学专家
陈英俊,桥梁力学专家,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从事桥梁工程及工程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60年。组建了结构振动研究室,建设了该学科学位点,促进桥梁结构在随机荷载下的动力行为与动力可靠性研究。组织修订了风荷载计算、高速铁路桥梁抗震等规范,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有创新,为我国桥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陈英俊,1921年4月6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祖籍山东省掖县。他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大学,伪满时期长期作中学教员,拒当汉奸,不愿做官,并教育子女要学理科,科学报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辽阳市政协委员。陈英俊在辽阳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时,有些课程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法,他担任“研究长”。他少读一年高小提前考取初中,又少读一年初中提前考取高中,就读于辽阳两级中学理科高中。高中毕业时报考了留日考试。留学考试合格后到东京再考,先在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的预科简称一高,战后改为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念特设附属预科,1939年4月入学,这是为外国人办的预备班,一班只有5人,他在这里日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次年升入本科理科甲类。1942年9月毕业后升入京都帝国大学土木系,1945年9月毕业。日本旧制帝国大学是德国制度,学位相当于德国的Dr.Ing.美国的M.E.。毕业论文指导教授是高桥逸夫,高桥作助教时留学德国师从Heinrich Muller Breslau,并到过法国、美国考察,他讲课一半用德语。陈英俊的工作是对高桥所编桥梁工学特论第二卷及第三卷作校对并计算例题及习题,论文选题是“复式桁架的实用解法及模型实验”。当时选题的背景是:九州帝大教授三幸三郎在1929年10月万国工业会议论文集上曾发表论文“次应力的一般解法”,其概念相当于后来的矩阵分析,这一基础性研究却鲜为人知,当时实际计算工作很难进行,所以才研究桁架应力及变位的规律以求减少方程式的数目。陈英俊的工作受到了指导教授的称赞,在班内得到好评。这对20世纪80年代陈英俊去美国日本以及陈的学生去日本留学都起到了很好作用。陈英俊毕业时,正值日本投降前夕,高桥本想留陈作助教,但最后还是被分配至“满铁”实习,而学位证书则统一定在1945年9月30日。他于1946年1月转任中长铁路局辽阳工务段副段长,从事养路工作。1946年6月调中长铁路局沈阳桥梁厂帮工程司兼设计主任,该厂原系日本横河桥梁厂沈阳分厂。陈英俊从日本技术专家手中接管设计工作,培养中国技术人才。他主持拟订了“钢桥制造和修理暂行规范”,设计生产了许多钢板梁与桁梁。1948年10月调工务处设计科。1949年4月调哈尔滨铁道学院任讲师,讲授钢桥设计与工程力学,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引起极大兴趣和轰动。1952年8月调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曾任结构力学教研室主任,主要是教学改革兼作桥梁振动方面研究,培养一名硕士生。1977年10月调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兼结构力学教研室主任,1978 年12月任铁道建筑系副主任,1979年7月提升为教授,1983年12月任结构振动研究室主任。2000年4月离休后仍继续未完的研究生指导及科研工作。他曾在许多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主要有: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第二、三届委员,副主任委员(1983-1996),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二、三届理事(1984-1995),中国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会第二、三届委员(1994-2001),铁道工程学会第四届委员会顾问,结构可靠度学组顾问(1996)。在2001年3月召开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上,陈英俊被推选为名誉委员。陈英俊于1993年4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

成就荣誉

在国际上他曾担任APSSRA(1995年亚太地区结构可靠性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及ESRA(1998年安全性、可靠性与健全性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他曾获得多项奖励,“桥梁结构在随机荷载下的动力行为与动力可靠性问题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及全国优秀教师,被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的称号,1999年被授予“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