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名舰
中山舰(Zhongshan Warship)[1],原名永丰舰,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向日本三菱工厂订购的钢木结构浅水型炮舰,[4][8]截至2021年,是中国最大的可移动性文物。[2]
1910年7月,满清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赴日美考察海军。回国后,清廷批准订购18艘军舰,包括从日本订的两艘“永丰舰”和“永翔舰”。[6]永丰舰由三菱长崎造船所于1910年12月13日开始制造。[2]1912年6月,永丰舰建成下水,1913年1月由北洋政府海军部接收,编入第一舰队。[5][9]自1913年至1925年,永丰舰先后参与了“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孙中山广州蒙难”等重大事件。1925年4月13日,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3]1938年中山舰奉命调往长江参加“武汉会战”,同年10月24日被日本飞机炸沉于武汉附近的金口赤矶山江中。[5]1996年中山舰打捞工程启动,[10]1997年出水,[6]1999年移交武汉市政府后开始修复保护工程,2001年修复完成。[2]2008年,中山舰迁移至中山舰博物馆[7]
中山舰造价为68万日元,[6]总长65.8米,宽9米,吃水2.4米,正常排水量780吨,最大排水量836吨,采用2台三胀式蒸汽机,配合2座水管锅炉,设计主机功率1350马力,航速13.5节,煤仓容量190吨,配有无线电收发报设施。前主炮为一门阿姆斯特朗式101.6毫米(4英寸)口径炮,舰尾炮为一门阿姆斯特朗式76.2毫米(3英寸)口径炮,两舷各布置两门哈乞开司式47毫米口径炮,前驾驶台处改装有两座维克斯式37毫米口径炮。[7]全舰可布置兵力100多人。[4]

历史沿革

永丰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