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蒲剧院

前身为晋南蒲剧院
临汾蒲剧院前身为1959年组建的晋南蒲剧院。临汾蒲剧院蒲剧团(简称蒲剧团,内部称老团)和临汾蒲剧院青年蒲剧团(简称青年团)。1990年,两团合并为临汾蒲剧院实验蒲剧团。

基本介绍

1970年,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晋南蒲剧院所属人员和财产一分为二,分别组建运城地区蒲剧团和临汾地区蒲剧团。1979年,后者恢复院级建制,定名临汾蒲剧院。赵乙任院长,韩刚、张庆奎任副院长。院部设办公室、艺术室、资料室及蒲剧艺术编辑部,下辖临汾蒲剧院蒲剧团(简称蒲剧团,内部称老团)和临汾蒲剧院青年蒲剧团(简称青年团)。1990年,两团合并为临汾蒲剧院实验蒲剧团。
临汾蒲剧院建院后,针对以中年为主构成的蒲剧团确立了以演出为主,在演出中求 发展,求提高,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欣赏高质量艺术的愿望为立团策略;而对以青年学生为组主建的青年团,则拟订了“出人出戏走正路”的立团原则和“走出去,请进来”“以经典剧目培养演员”的培养方略。正确适宜的办院方针和发展策略,使该院在随后的五、六年间,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全国戏剧界关注的成绩,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成为蒲剧院发展中的鼎盛期。1979年蒲剧团以整理改编《麟骨床》参加 山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导演、演出、音乐、舞台美术、彩女等奖项,张庆奎、莜爱娜、王天明、田迎春、杨翠花、范俊全、李峰获演员奖。同年十二月,又以《麟骨床》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授予的创作、演出二等奖。《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载文盛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为《杀家》、《挂画》、《观阵》、《跑城》、《买水》、《杀宫》、《回府》、《出棠邑》录音录像。《麟骨床》后被省内外二十多个剧种移植演出。1980年该院青年团以《买水》、《贩马》、《拾玉镯》、《双锁山》、《四杰村》参加山西省戏曲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雷俊生王建军、郭玲、李小青、王小丽、王琳、茹彪分获第一二等奖。1982年,青年团挑选十六个 传统剧目(折子戏)为基础较好的演员进行排练,选拔《烤火》、《徐策跑城》、《救裴生》、《伐子都》、《迎贤店》、《杀府》、《打神告庙》等戏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雷俊生、杜爱香获最佳青年演员奖,郭玲、薛三勤、李小青、王小丽、王琳、和齐临生、卫晋平、刘家森分获一、二级优秀青年演员奖。1983年,青年团以山西省蒲州梆子青年演出团之名先南下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湖北省武汉市巡回演出,并与当地艺术团体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后又北上晋京于长安戏院、吉祥剧院、中南海、国务院小礼堂、人民大会堂三楼、政协礼堂轮转演出40天。演出期间,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专家、学者观看了演出,给予了热情赞誉和高度评价。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戏剧论丛》编辑部为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举行了 推荐演出。任跟心、郭泽民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5年11月青年团以优秀传统折子戏挂画》再度晋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出奖、导演奖(赵乙)、主演一等奖(任跟心)、乐队伴奏奖。翌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任跟心“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山西省文化厅授予临汾蒲剧院青年蒲剧团“振兴山西戏剧先进单位”。1987年青年团集中人力、财力历经年余排演了新编 历史剧《青萍剑》。是年8月,该团创演的《烟花泪》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谢添执导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在1980年至1987年期间,临汾蒲剧院蒲剧团排演了《斩上官》、《团员之后》、《清风亭》、《杨门女将》、《白沟河》等剧目,深入城乡厂矿,且远涉西北进行了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