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

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
巴国是周朝时期位于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的诸侯国,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建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灭亡,前后约有800年历史。[1][2]
早在公元前21世纪,各支巴族在[lǐn]君的统率下,创造了古巴国历史。[2]约公元前1047年,廪君率巴国军队参加了周武王孟津的伐商联盟,周武王打败殷商后,巴族因功被封为子国,巴国建立。[1][2]春秋[a]中期至战国[b]前期,巴国在与邓国楚国等交战中屡次获胜,实力增强,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与秦楚联盟灭庸国,国力达到鼎盛。[3][4][5]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开始,巴国与在楚国的交战中多次失利,大片领土被楚国占领,巴国的国力衰落。[6][7]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张仪等人攻灭巴国,巴国灭亡。[8]
巴国的疆域前后变化很大,西周初年,巴国立国于汉水大巴山之间,到巴、楚、秦联合灭庸三分庸国后,巴国疆域极盛,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今黔东北、渝东南及湘西一带)、涪(今涪陵地区及黔北)。[9][10][1]随着疆域的变化,巴国的都城也有变动,先后以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平都(重庆市丰都县),阆中四川省阆中市)为都城。[10]内政上巴国君主实行世袭制度,战国时期巴国文、武分职设官;[11]外交上与楚国蜀国来往较多,与这两国有战有和,与秦国往来较少;[12][13]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达,货币使用海贝、桥形币、蚁鼻钱[14]文化上崇尚巫教、精通占[shì],歌舞富有地方特色。[15][16]

族源考证

巴国的族源问题没有定论的。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一条说:“西南有巴国。太[qiā]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17]《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即巴氏、樊氏、[shěn]氏、相氏、郑氏,后巴氏务相成为五个氏族的首领,称为廪君[c]。这五个姓氏的氏族形成以“巴”为氏的廪君群体。后来,廪君群体由夷水迁至盐阳。在盐阳地区,廪君群体又与盐水神女群体[d]发生族群融合,构成了古巴国的一个主要群体。[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