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

中国汉族古代大型击奏体鸣乐器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击奏体鸣乐器,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铜制,钟柄空与钟体内腔相通,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纹,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钟数也不等。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和13枚一组的。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全套共65件,它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1][2][6][7][4][8]
演奏编钟时,敲击钟的下半部,为正鼓音(隧音);敲击侧面为侧鼓音(侧音);其中有四十二个钟所发的两种声音为小三度,有二十二个钟所发的两种声音为大三度。全套编钟发音为五个八度音程之多。现已复制的曾侯之编钟,高音区发音洪大、清脆、明亮,低音区则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它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2][6][7][4][8]
编钟常见曲目有谭盾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创作的《[]》《九歌》《天问》等。[8]

命名

“编钟”一词始见于两千年前的《周礼》:“[qìng]师,掌教击磬、击编钟”。唐贞观年间,《隋书·音乐志》也有记载: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形质像钟,故名编钟。[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