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

物理学名词
双电层(英文名称:electric double layer),是当一种物体(如固体、液滴、气泡等)浸入到液体中时,物体的表面电荷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反离子)构成平行的两层电荷结构。双电层厚度一般约为0.2~20纳米。[1]
双电层理论由H.von亥姆霍兹于1879年首次提出,该理论基于平板型模型,认为带电质点和反离子构成平行双层,其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L.G.库依和D.L.查普曼分别于1910年和1913年在亥姆霍兹模型基础上提出扩散双电层模型,认为是静电吸引和离子热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924年,斯特恩结合前两个模型提出新模型,认为部分离子形成紧密层(斯特恩层),其余形成扩散层。此后,多人对双电层理论进行补充和丰富,其中BDM理论将紧密层分为内、外紧密层,并引入溶剂化作用。[1]

基本介绍

在两种不同物质的界面上,正负电荷分别排列成的面层。在溶液中,固体表面常因表面基团的解离或自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由于电中性的要求,带电表面附近的液体中必有与固体表面电荷数量相等但符号相反的多余的反离子。带电表面和反离子构成双电层。
双电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