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

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
戴爱莲(原名爱琳·阿萨克)(1916年-200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省新会县。解放后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1][2]
1930年,戴爱莲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玛格丽特·克拉斯和玛利·兰伯特等。1940年初,她在经过2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后终于抵达香港受到了宋庆龄的接待,并积极加入了“保卫中国同盟”的抗日募捐活动中。1942年,她来到重庆开始了祖国舞蹈教育的拓荒工作。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后应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在育才学校开办舞蹈组[2]。并表演了小舞剧《空袭》,扮演的女儿一角,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1945年夏,她搜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谱记录八个藏族舞蹈,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依据。1946年,她在重庆推出了一台自己创作并主演的“边疆舞蹈大会”,表演了《青年舞曲》《苗家月》《春游》《[luǒ]倮情歌》等民族舞蹈。1950年,后为庆祝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戴爱莲参加编导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2][1]1953年,她以陕北民间舞蹈“荷花灯”为舞蹈素材,用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造,并以比兴的手法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荷花舞》,并在柏林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中获二等奖[2][1]1954年,她从京剧天女散花》中的舞蹈动作获得灵感并结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创作了女子双人舞《飞天》,并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获三等奖[2][3]1982年,她作为亚洲代表当选为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1996年,香港演艺学院授予已经80岁高龄的戴爱莲“高级院士”称号[2]。200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她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中陈列着世界上四位杰出的女性舞蹈家的肖像作品,她的雕像就是其中之一[2]
2006年2月9日,戴爱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