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

中国台湾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中国台湾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院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7][8][9]
李远哲于1955年保送至台湾大学就读化学工程系,1959年考入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攻读化学系博士班,1965年,李远哲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0]1967年,李远哲设计出“分子束碰撞器”和“分子束交叉仪”,用来分析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阶段的过程;1974年,研制出了产物分子检验器,能测量在不同角度下产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分布;1980年,他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三届院士。[11]1986年,因“交叉分子束仪”的发明,与达德利·赫许巴赫(Dudley R.Herschbach)及约翰·波拉尼(John C. Polanyi)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台湾诺贝尔奖获得者。[12][5][7]同年,李远哲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13]
李远哲长期从事与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领域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使用先进的化学动力学技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和操纵化学反应的行为。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学术成就金牌奖、英国皇家化学会法拉第奖、中国化学会特殊成就奖等奖项。[7][14][15]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