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

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
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Bhimrao Ramji Ambedkar(1891—1958)印度宪法之父,现代印度佛教复兴倡导人,印度“不可接触者”(即四大种姓之外的“贱民”)领袖。[1]

正文

生于贱民家庭。后来成为该阶层民众中第一个获得大学学位的人。在孟买大学上学时第一次接触佛教,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积极推动改善印度贱民处境活动,领导贱民开展坚持真理、争取平等权利运动。他反对甘地支持等级制度的立场。为了维护贱民阶级的代表权,安贝德卡尔要求建立该阶层独立的选举制度。甘地反对这一提议,但他们在1932年达成妥协,签订蒲那盟约。1935年,安贝德卡尔宣布,由于种姓阶级制度的不公正,他不愿再信守印度教,并且呼吁他的支持者也放弃印度教,转投佛教。1947年印度独立后出任首届司法部长和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了印度的一部宪法。但由于他的种姓出身为贱民,所以他并不为印度精英阶层所接受,而且在种姓问题上与甘地起冲突。最终,他宣布不再信奉印度教,转而信奉佛教,并建立第一所专供贱民学习的学校。1950年5月世界佛教联谊会在当时的锡兰首都科伦坡首届大会,安贝德卡尔在会上公开表示:印度的贱民以佛教作为皈依。1956年在加德满都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联谊会大会上发表了“佛陀或马克思”的论文。1956年值纪念释伽牟尼涅[pán]2500周年之际,组织大规模群众集会,率百万印度教贱民改信佛教,并在印度各地发起“贱民改信佛教运动”。用适合于现代的人道主义原则解释佛教,主张只有佛教的平等精神才能使印度摆脱种姓制度的[zhì]梏,改变印度的贫穷落后面貌。著有《佛陀与其佛法》,后被印度新佛教徒定为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