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崖小肿头龙

鸟臀目
红土崖小肿头龙(学名:Micropachycephalosaurus,意为“小肿头蜥蜴”)是一种已灭绝的基础角龙类恐龙,生活在上白垩世(坎帕期)的中国,化石发现于江军定组。微肿头龙的模式种是红土崖微肿头龙(M. hongtuyanensis),由董枝明于1978年根据下颌和头颅骨碎片(编号IVPP V.5542)描述并命名,并归类于厚头龙下目。微肿头龙的学名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含有23个字母,全名包含37个字母。目前,仅发现一个不完整的微肿头龙标本,长约1米,是最小的鸟臀目恐龙之一。
在2000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因微肿头龙只有碎片化石,而认为[]是疑名。但在2004年,Teresa Maryanska等人则认为微肿头龙是一个有效的属。2006年,罗伯特·苏利文(Robert Sullivan)的厚头龙科研究中,质疑微肿头龙的归类。2011年的一个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则提出微肿头龙是角龙下目的原始物种。

基本内容

展品类别
化石标本
展品中文名称
红土崖小肿头龙
拉丁学名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Dong,1978
化石门类
爬行
标本编号
V5542
化石发现地/产地
山东莱阳市城南红土崖
化石形成时代
晚白垩世(距今约7000万年前)
化石级别
正模 
同名藏品图片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红土崖小肿头龙藏品图片2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红土崖小肿头龙藏品图片3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红土崖小肿头龙藏品图片4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红土崖小肿头龙藏品图片5

图片描述
上述几幅图为发现于山东莱阳市城南红土崖的红土崖小肿头龙一残破头骨、下颌骨和零星肢骨
腰带的标本照片,现收藏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