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一种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是一类焦虑恐惧障碍[2],指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或公共场合中表现出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称的强烈恐惧和(或)焦虑及回避行为。[4]
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高度相关。[4]社交焦虑障碍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担心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丢丑或有尴尬的表现,担心别人会嘲笑、负性评价自己。[2]对于SAD患者,一般可以从认知、行为和躯体这三个角度,对患者进行问卷、行为观察及诊断性访谈等综合评估[3][4],诊断病程标准要求持续不少于6个月[2],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干预。[3]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为0.5%~2%[4]美国年患病率高达8%[4],终生患病率为13.3%。[2]中国年患病率为0.4%,终生患病率为0.6%,儿童青少年与成人的年患病率相仿。[4]SAD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平均病程约为20年,只有1/4的患者可以恢复正常。[6]SAD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交焦虑障碍的长期管理,既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专科医疗团队的干预,也需要家属的配合以及社区卫生中心的协调合作。[4]
1846年,德国学者Casper最早报道脸红恐怖。1950年,中国精神医学的用语中出现了社交恐怖的概念。[7]1966年及1970年,英国学者Marks分别提出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ies)及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的概念。[7]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III)中,将社交恐怖症作为焦虑性障碍的一种类型。同年中国北京首次报道社交恐怖症。[7]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