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弥·桑布扎

藏文创造者
吞弥·桑布扎(618年-7世纪),是藏族社会早期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2]也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3]他出生于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拉萨市尼木县吞弥家族中),[4][1]父亲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吞弥·桑布扎是吐蕃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徒之一,[5]也是藏文的主要创制者,曾翻译过不少佛经[6]他被认为是发明藏文字母的人,[7]创作了《藏文语法》和《藏文笔画》等著作。吐蕃王朝的国王松赞干布曾派遣多名学生前往印度学习佛教和语言文字,吞弥·桑布扎是其中之一,他回到吐蕃后创造了藏文字母,并将其应用于佛经翻译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吞弥·桑布扎的贡献对于藏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

生平事迹

公元618年,吞弥·桑布扎出生于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拉萨市尼木县吞弥家族中)。[1]因为藏文的创制,他也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他十五岁时奉藏王松赞干布之命,惜别拉萨前往天竺求学,曾奉命带领16名藏族青年,携许多黄金,途经异国的奇禽猛兽禁区,克服热带气候的不适,坚持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学。
他历经七年努力学习梵文、语法、诗学、佛经。公元641年平安回到拉萨,在古喀尔玛如堡(现娘热民俗风情园东边的帕崩卡寺)潜心研究三年后,传承原有象雄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古印度等国的文化之优点,完善和创造了现用的藏文字。吞弥。桑布扎一生翻译多部佛经,著书八部,但在朗达玛武东赞灭佛时烧毁六部,现仅存两部。

藏文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