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

叶圣陶创作的长篇小说
《倪焕之》是叶圣陶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它以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1]
小说里的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企图用教育来改造社会、拯救民族,同时他还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相信赖、互相帮助的婚姻关系,但是以土豪劣绅蒋老虎为代表的旧势力,使他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的点滴改革都无法实现。后来,倪焕之在五州运动前夕又只身来到上海,投身到群众运动的洪流中去。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使他再次感到悲观失望,终于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死去。[1]
从表现风格上看,这部小说不是去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去再现生活,它也不去追求华丽雕琢的文字,而是以简洁自然取胜,谋篇布局都讲究谨严,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叶圣陶平实、朴素、冷隽的风格。[1]

内容简介

1916年冬,怀着献身社会改革的青年倪焕之,由江南家乡到上海附近的一个乡镇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他遇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校长蒋冰如,他们二人志同道合,不久师范毕业生金佩璋和倪焕之结了婚也来到这里。三人共同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决心培养具有“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的新人。他们把学习和种田、做工结合起来,对学生实行感化教育。但结果收效甚微,既没得到同事们的支持,又遭到群众舆论的反对,特别是地痞蒋士镖借机煽动群众,并硬说学校办农场的地是他家的,无理阻挠;金佩璋这时也因生了孩子,退居家庭,变成了贤妻良母了,教育改革终于失败了。倪焕之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后来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下,认识了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决心参加社会革命。于是到了上海,这时正值“五[]”爱国运动,接着是大革命,他都积极地参加了。当大革命后,在血腥屠杀的形势下,又陷入悲观绝望之中,最后患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