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阆仙

清直隶州知州
朱阆仙(1873年-1939年),原名世焕,改名文煜,字心焘,阆仙是他的号。他的祖辈世居绍兴安昌白洋。朱阆仙本人也曾捐资纳官,担任过清直隶州知州,被钦加二品衔,并赏戴花[líng]。他一直以慈善家的形象活跃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绍兴

朱阆仙其人

据玉泉堂《绍兴白洋朱氏宗谱》记载和朱仲华等朱氏族人口碑相传,朱阆仙祖辈世居绍兴安昌白洋。其父朱增富(1837年-1894年),字滋仁,又字子润,号承顺,又号培德,幼时“家贫,好读书。值世多故,道[jìn]相望,慨然曰:‘吾不能杀贼,以救疮[],庶得活人之一术乎。’则弃而习医,避寇沪渎,就医者门日如市”。事实果真如此,上海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中外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连皮肉生意也得到了畸形的发展。而朱增富以治花柳病见长,在沪上颇有名声,从中牟利亦颇丰。他在沪行医长达30年之久,后”以母老归里,移居绍兴城南,就诊者如沪渎。”
朱阆仙继承其父的巨额遗产,很快[]身于绍兴上层社会。他20岁那年,娶绍兴著名官绅陶浚宣的长女为妻,在湖北做过道台的夏宗彝(即少年鲁迅经常出入之东咸欢河沿恒济当的老板)是他的干爹,当过江西省长的戚扬等许多绍兴颇有权势的官绅是他的至爱亲朋。据朱阆仙的裔孙朱寿尧说,戚扬是他的外太公。朱阆仙本人也捐资纳官,为“清直隶州知州,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同时,朱阆仙一直以慈善家的形象活跃在绍兴社会各界。鉴于晚清和民国时期战乱和自然灾害频仍,黎民百姓贫病交困,大约从清宣统元年(1909)开始,他个人出资在东昌坊口王广思台门废墟设粥厂。所谓粥厂,就是埋设六口大铁锅,每年腊月,从初一到除夕,天天烧煮米粥,免费供应饥民早中两餐。尽管后来绍兴县商会接收了粥厂,但朱阆仙仍然出钱出力,以致给绍兴公众造成是他主持施粥这一善举的印象和影响。朱阆仙又在东昌坊口办起永庆局,这永庆局就是施医局、医寓,主要施舍医治跌打损伤等硬伤和疮毒的膏药丸散。永庆局内设诊所,以治妇女病为主,朱阆仙略懂医术,有时亲自坐堂诊治病妇。永庆局冬施姜汤,夏施茶、扇、蚊药。平时,遇有贫不能殓者,朱氏则施(棺)材;亲族告贷,他亦无不应助。从清光绪末年开始,朱阆仙就被推举为西郭门外绍兴育婴堂董事、开元寺绍兴县同善局董事。他的种种善举,在绍兴民众中间留下良好的口碑,政府也常常颁奖以资鼓励。如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徐世昌总统向他颁发金质嘉禾章,并致送“急公好义”匾额一方。民国时期浙江省教育厅也授予他捐资兴学奖章。

朱阆仙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