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树

棕榈科槟榔属植物
槟榔树(拉丁学名Areca catechuLinn)又称:槟榔玉、槟门、槟楠、秃槟,是木兰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1]槟榔树原产于马来西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2]槟榔长期生长在热带雨林环境下,形成了喜温、喜湿、好肥的习性,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区和日温差变化不大的环境下生长较好,适宜在年平均气温21°C以上冬季无霜的地区种植,最适生长温度25~28°C。[3]
槟榔树茎直立,高度可达10至30米,具有明显的环状叶痕。槟榔树的叶簇生于茎顶,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扁。其果实呈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果期主要在3至4月。[4]
槟榔树具有增加食欲、治疗水肿、解乙醇毒性、治疗食积气滞和湿热泻痢等药用功效。槟榔树的果实作为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为槟榔碱,常被兽医用作驱虫药。[5]然而,槟榔果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被多国定为毒品并被众多欧美国家禁售。[6]

形态特征

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