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

代替失去肢体部分功能的义肢
假肢是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弥补截肢者或肢体不完全缺损的肢体而专门设计和制作装配的人工假体,又称义肢。其适用对象是因疾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创伤等原因截肢的人群。[2]
在公元前第一纪,包括印度埃及在内的不同文化各自独立发明了假肢,用来替换在事故或战争中失去的肢体。有记载的最早案例出自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在意大利卡普亚的一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个保存得异常完好的假肢。那是一个用薄铜板和铁钉加固的木制小腿,它顶端的凹面经过了精心雕琢,用来连接大腿残肢。[3]康复工程学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假肢产品的日新月异。这时假肢的主要研发力量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和苏联。194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了吸附式大腿假肢接受腔,并出现了带有关节功能的骨骼式假肢。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把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引入假肢领域,最典型的就是实现了假肢的钛合金化和碳纤维化。[4]
2020年,根据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公布的《我国假肢与矫形器行业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截至2018年,中国有肢体残障者2412万,其中截肢人数为226万;在226万截肢者中,已装配假肢的有90万,约占截肢人数的40%。[4]

简单介绍

假肢(prosthesis),又称义肢。可用来弥补肢体的功能障碍(不论暂时性或永久性),或川来掩饰肢体伤残的人造肢体。 可分为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多用铝板、木材、皮革、塑料等材料制作,其关节采用金属部件,假肢主流是用钛合金碳素纤维材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