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

西方教育史上对文法等的总称
在中世纪早期,西方的文明是通过“七艺”教科书得以保存的。公元6~8世纪,这一时期欧洲修道院学校的首要学习任务是神学,“七艺”是为学习神学而准备的。学生首先学习拉丁语,主要的课程有文法、修辞、逻辑学,即“三艺”,“三艺”被认为是学习“四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的基础。在公元8世纪之前,神学与“三艺”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三艺”之中,又以文法为主。“三艺”“四科”是不可分割的,每个学科之间都具有内在的联系。[1]

基本介绍

修辞学约产生于智者学派,后经苏格拉底提倡,进一步得到完善。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科目。初期作为参预政事、发表意见、驳斥对手、笼络人心的工具。至希腊化罗马时期,趋向纯学术性研究。大致包括诗歌、韵律、作文等方面。有一系列严格细致的规则。辩证法源出希腊文dialego,其含义为进行谈话、论战,产生于智者的教学活动。中世纪神学家借助辩证法进行论战,攻击异端,以维护宗教信条的权威。

文法

文法是有关语言结构的知识。据说智者学派最早为古希腊奠定文法基础,后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等学派的努力,希腊文法初具规模。第一部希腊文法由罗得岛的色拉克斯完成,论及希腊语的重音、字母、意群、词性、名词的变格及动词等,详尽地分析与阐述希腊语言的各语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