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棚村

桃棚村
桃棚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东北部,属于纯山区,距山东庄镇府驻地10公里,东靠井台山,南邻白浅山,西为九泉山,北接鸭桥岭。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村庄总占地面积160亩,现有98户,230人,党员30人。桃棚村植被覆盖率达94%,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村庄,传统产业是林果业。近年来,桃棚村依托红色历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和观光采摘,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简介

桃棚村辖区内有九泉山,因山上有九个泉眼而得名。明朝时期,有一远来得道高僧建寺庙于九泉山上名曰“桃蓬寺”,桃棚村之名便是取此谐音而来。桃棚村村史已有三百多年,村中王姓是由鱼子山搬迁而来,于姓是由西沥津搬迁而来。在战争年代,它进可攻,退可守,为兵家要冲之地。1938年,建立了桃棚抗日根据地。鱼子山村与桃棚村南北呼应,成为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整个村落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为桃棚口、桃棚里、片石、鸦鹊。四个村庄分布比较分散,各自然村之间相隔3-4千米,村村之间交通也不很方便。桃棚村辖区内的“九泉山”,9个山峰,各峰之间共有9个泉,历史上桃棚泉水资源丰富,但目前已有部分泉眼枯竭,其中一泉遇大旱之年仍长流不断。在九泉山的半山腰处有一石洞,称“神仙洞”。洞口上方有壁画,红、白、绿三种颜色,但已模糊不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桃棚村依托京东大峡谷景区优势,整合自身资源大力发展了民俗旅游和观光采摘。近几年,村村之间的道路进行了连通与拓宽,即由原来的3.5米加宽到4.5—5米,方便了村民的使用,另一方面更使旅游的游客们走进桃棚村,了解桃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发展历史

桃棚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当时一僧人在九泉山建桃蓬寺,村以寺得名,后演化成桃棚。抗日战争时期化名“清水村”。桃棚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桃棚口、桃棚、鸭桥岭、片石和放马场。村民多是平原地区破产的农民,他们来此开荒种地,维持贫困的生活。桃棚口清代成村,原称桃棚,因村中有两个桃棚,为了有所区别,该村又在山口处,故改称桃棚口,元末明初建村,现为居委会驻地。桃棚位于桃棚口西南部,元末明初成村,时有驻军。鸭桥岭清代成村,位于村域西北边缘,因该地有一座石桥,桥形似鸭,而得名鸭桥,又因村建在北山坡台地上,故名鸭桥岭。片石清代成村,位于桃棚口西部,因村建在半山腰处,石多成裸露片状,而得村名片石。放马场明代成村,位于村域东北部,据传辽代萧太后曾派人在这里放马,故名放马场。1940年4月起,中共先后在桃棚村一带设立了[](县)平(谷)密(云)联合县西北办事处和办事处区委会,开展群众工作和地方党建工作,农村党员稳步发展起来。1940年9月,在桃棚村建立起平谷第一个党支部。此后,桃棚村先后成为平密兴、平三密、平三蓟联合县所在地,是地委、专署机关的可靠根据地,是八路军十三团的常驻基地,并在附近设立了兵工厂、卫生所和供给处。作为堡垒村,成为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冀东延安党中央、晋察冀中央分局的交通得到畅通,秘密输送干部,传递机要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