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狐

一种分布在环北极苔原地区的犬科狐属动物
1
2
北极狐(学名Vulpes lagopus),别名蓝狐、白狐,[1]是一种分布在环北极地区苔原地带的犬科狐属哺乳动物[2][1]北极狐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每年换毛两次,[1]冬毛白色,夏毛灰褐色。[1]它们体重1.2~9.4千克[5]体长50~60厘米,[3]耳朵圆而短小,[3][4]颈部、腿部较短,[6]脚底被长毛覆盖,似兔子的脚,非常适合在冰面行走,其拉丁学名的意思为“有野兔脚的狐狸”。[2][4]
北极狐主要以为旅鼠Lemmus lemmus)等动物为食,[7]捕食旅鼠时,它们会把头贴近雪地,靠听觉定位旅鼠洞穴位置,随后一跃而起,用全身力量压塌雪地下的洞穴并按住旅鼠。[4][6]旅鼠稀少的时候,北极狐会跟在北极熊Ursus maritimus)身后,捡拾北极熊捕食猎物后吃剩的骨头、内脏和肌肉,[4]有时它们还会进食一些浆果[2]北极狐是穴居动物,多在避风向阳的小山坡下挖洞,其洞穴既能帮助北极狐防御天敌,还能用于贮存食物。[4][1]
北极狐的毛皮的保暖性较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8]2022年,北极狐的种群数量大约有几十万只,其种群数量与其猎物旅鼠的数量有关,不同年份波动较大。[9]由于北极狐有人工繁殖的存在,其全球物种数量相对稳定,但在北欧地区,[2][4]例如芬诺斯堪底亚(Fennoscandia)、白令海中的一些岛屿中其生存环境堪忧,受到人类捕杀、其它狐类的竞争等因素的威胁,种群数量极低,且在逐年下降。[9][2]新西兰1996年颁布的《有害物质和新生物法案》(Prohibited New Organism),规定禁止家养北极狐。[4]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做出一系列行动,通过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来确保北极狐能够正常的生存。[10]

物种演化

北极狐被普遍认为应起源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然而2014年6月11日英国皇家学会报告B:生物科学》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晓鸣等人的研究,研究指出新发现的札达盆地上新世500~300万年前沉积的犬科新种——邱氏狐,其下裂齿与北极狐一样有切割功能。在此之前,青藏高原科研团队曾提出假说——更新世冰期部分大哺乳动物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而邱氏狐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化石群包含着北极狐的早期类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