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蛇科

爬行纲有鳞目下的一科动物
盲蛇科(Typhlopidae),爬行纲有鳞目下的一科动物,简称“盲蛇”。[9]它们是小型蛇类,[2]体型通常在95至800毫米之间,大多数约为150至400毫米。[10]它们拥有管状身体,覆盖着均匀的圆鳞,[2]背鳞与腹鳞的分化并不明显。眼睛小而不明显,隐藏在半透明的眼鳞下;口部位于头部腹面,较小,且仅上颔长有牙齿。[5][6]尾部通常长有尾刺。[11]盲蛇是世界性物种,其核心分布在热带地区,很少出现在两个半球的温带地区。[2]森林是盲蛇科多数物种的栖息地类型,[4]多数穴居土中。[5][6]截至2024年5月,根据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分类,盲蛇科共有4个亚科、18个属、274个种。[1]中国地区分布有盲蛇科2属5种。[12]
盲蛇一般是夜晚或雨后至地面活动。[5][6]它们口宽度与猎物大小正相关,会采取快速摄食猎物、低频率、大量的进食策略;[13]它们一般以昆虫、虫卵和幼虫为食物;[5][6]由于视觉退化,[14]它们主要依靠信息素来追踪猎物。[15]盲蛇无毒,[8]它们不会咬人,但感到受到威胁时,有时会从肛门腺中产生刺鼻的气味,[13][16]也会采取盘绕姿势或装死来避免捕食者。[17]盲蛇科物种是卵生物种,少数卵胎生[5][6];一些物种具有特定的繁殖特性,在体内保留未产卵发育成完全胚胎的现象,[18]钩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则是非常特殊的孤雌生殖[7]
盲蛇科物种主要受到住宅和商业开发、农业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截至2024年5月,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统计的盲蛇科265个物种中,其中灭绝(EX)物种有1个、极危(CR)有7个、濒危(EN)有15个、易危(VU)有8个。[4]香港盲蛇(Indotyphlops lazelli)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

演化与分类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