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跋澄

僧伽跋澄
僧伽跋澄[1](IAST:Saṁghabhūti),意译为“众现”,是北印度[]宾国的僧人。他精通《阿[]昙毘婆沙论》并在其学习上贯通妙旨。僧伽跋澄在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长安,与道安昙摩难提、佛图罗刹、赵政等人一同翻译了阿毗昙毘婆沙论。[2]

人物经历

僧伽跋澄在北印度罽宾国出生,他备习三藏,博览众典,精通禅数之经,并对《阿毘昙毘婆沙论》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有志于游历各地,观察风俗,弘扬佛法。在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他来到长安,与道安、昙摩难提、佛图罗刹、赵政等人一同翻译了阿毗昙毘婆沙论。此后,他又应赵政的请求,与昙摩难提、僧伽提婆及竺佛念等人翻译了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和僧伽罗刹所集经。在关中乱事兴起后,僧伽跋澄避难至东晋。姚秦皇初四年(397年)他返回伊洛,次年秋天,应太尉[mín]之请,与竺佛念共译《出曜经》。僧伽跋澄在持戒及德行上非常严整,超脱尘俗,长安一带的僧众以之为轨范。然而,他的后来去向不明。

译经贡献

僧伽跋澄在长安期间,积极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他与道安昙摩难提、佛图罗刹、赵政等人一同翻译了阿毗昙毘婆沙论。此后,他又应赵政的请求,与昙摩难提、僧伽提婆及竺佛念等人翻译了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和僧伽罗刹所集经。在姚秦皇初四年(397年)返回伊洛后,他又应太尉姚旻之请,与竺佛念共译《出曜经》。他的翻译工作对于佛教经典的传播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