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古泥

中国篆刻家
赵石(1874-1933),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后来因非常喜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泥道人。由于对吴昌硕的崇拜,名其室曰“拜[fǒu]”。江苏常熟人。
其父系药农,赵石仅读三年私塾,即在药铺习业。三年后,奔苏州寒山寺出家,未被收纳,返回金村。白天依药柜读书习字,入晚学习治印。初师常熟李钟,窥篆刻门径。后被李钟师吴昌硕赏识,荐至收藏家沈石友处深造,在诗文、书画、篆刻等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曾为沈石友刻制过一百多方端砚的砚铭,拓成《沈氏砚林》4卷,被艺林视为珍品。[1]

人物简介

赵古泥(1874-1933),幼失慈母,只读过三年私塾,少为药店学徒,三年无所成。愤极奔姑苏寒山寺,欲削发为僧,未为所纳。不得已,乃返其父药肆工作。
业余奋发习书练刻,每天夜半即起临池苦练,奉同乡缶老弟子李钟(字虞章)为师,得其指引,乃窥门径。后从吴昌硕学篆刻。据赵石的女儿篆刻家赵林介绍,一次“吴缶老(吴昌硕)来常熟,李先生即把我父亲介绍给缶老,而且拜了门”。吴昌硕观其作品十分赞许,不仅授以刻印要诀,并劝其辞去药店工作,介绍到他在常熟的好友、收藏家沈石友家中学艺,以增广见识。在沈家三年中,赵石读书诵诗、学书习画、鉴别古物,大补印外之功。期间,为沈石友所藏一百多方端砚刻铭,拓成《沈氏砚林》四卷,被艺林视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