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

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
反乌托邦是西方近现代小说中的一个文类,通过反思现代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等方面问题,映射未来社会可能会发生的某种灾难,是对传统乌托邦设想的理想社会的否定。[2]托马斯·莫尔1516年提出的乌托邦,[3]指一个无法企及的理想社会,一个不存在的寄托了美好理想的地方。[4]反乌托邦不是仅仅指乌托邦的对立面,一方面是指与乌托邦世界对立的虚拟世界,称之为反面乌托邦或恶托邦,另一层含义是反乌托邦思想,即通过描写乌托邦的对立面来刻画与乌托邦世界相反的世界。[4][5][6][1]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被诸多评论家认为是是反乌托邦小说的奠基之作。[2]
反乌托邦作为一种写作手法,通常与科幻小说结合在一起,[1]通过想象、虚构对未来,社会生活、国家体制等进行消极、否定性描绘,[1]其兴起的原因在于人们乌托邦幻想的破灭,进入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开始进行无序扩张和掠夺,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纳粹暴行、世界大战、粮食危机一步步使人们质疑乌托邦描绘的理想化世界,[7]伴随科技的快速进步,人类开始从去人类中心化角度批判性地反思人类文明。[4]反乌托邦小说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反科技、力量对抗、讽刺社会现实。[8][9][10]
反乌托邦不仅体现在小说作品上,在影视及动画层面也出现体现反乌托邦思想的作品,小说层面的成就有“反乌托邦文学” 的三部曲,即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英国奥威尔的《1984》,[8]影视方面有如美国的《饥饿游戏》、英国的《富兰克林》、韩国的《雪国列车》,[11][12][13]动画方面有日本的《攻壳机动队》《死囚乐园》、法国的《画之国》等,[4]基于乌托邦,学者延伸出了游离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外的来自于第三方空间的视角的异托邦[7][14]出现了对信息时代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描述的伊托邦。[15]反乌托邦文学主题是对人类乌托邦梦想的解构、颠覆与重,凸显了人类对自身理性、科学等观念的反思,批判了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16][17]

定义

反乌托邦是西方近现代小说中的一个文类,通过反思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等方面问题,映射未来社会可能会发生的某种灾难,否定了传统乌托邦设想的理想社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