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源于汉朝的注音方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发展过程

起源

反切最早在汉朝称为反语。反切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并非魏晋时期受到外来佛教影响,梵语只是字母并无反切之功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以上文章明确表示了反切是汉朝时期产生的。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