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士会

1912年在天津成立的武术社团
中华民国初年中国北方出现的规模最大的民间武术社团,1912年9月8日,由同盟会燕支部叶云表、马凤图发起,在武术界人士李存义李瑞东、张占奎的支持下,于天津市中山公园成立。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冯国璋任荣誉会长。该会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吹响了北方武林的集结号。
“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民国时期,成立于天津的中华武士会与成立于上海精武体育会遥相呼应,是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两大民间社会武术组织。两者都因其为中国武术的大普及、大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在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精武体育会活动不断,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作用更加凸显。与之相比,中华武士会的活动则黯然失色的多,这显然与其历史地位及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育与文化强国建设以及天津的文化强市建设等是极不相称的。

创办

“中华武士会的创办是武术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合力的产物”。在救亡图存的社会氛围以及孙中山“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体育思想影响下,燕支部成员从一开始就热心于武术运动。这一点,我们从张继、王法勤、顾德保、叶云表等燕支部成员都是中华武士会的重要骨干就可见一斑。政治家的积极倡导之外,中华武士会的创办更与教育家和武术家的积极参与有关。清末时期,武术开始被引进到新式课堂的教学之中。如中国最早的政法学校——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校长张恩绶就曾把武术教育引入该校而被有关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把武术引进学堂的知识分子”。中华武士会的教务主任李存义和总教习刘殿琛与张恩绶同为河北深县人。也许正是在张恩绶的影响下,中华武士会的实际主导者李存义和刘殿琛不仅将中华武士会的练习场所放在“公园内学会处”,而且中华武士会还“附设武术传习所”。1912年6月6日的《大公报》之《中华武士会传习所简章》显示:该传习所由王法勤等七十七人发起,其学科分为速成科和专修科两种。其中,速成科每日传习两小时,五个月毕业;专修科每日传习两小时,两年毕业。凡在传习所毕业者均可得到中华武士会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