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发生于德国的文学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发生在德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它是启蒙运动在文学领域里的继续和发展,[1]因德国剧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2]
[biāo]突进运动延续了启蒙运动中关于人权和自然的思想,反对一切阻碍人的发展教条主义,反对在艺术领域任何墨守成规的形式。狂飚突进运动主张“天才”应该是自由的人,“天才”本身便是创作的源泉。狂飚突进文学家崇尚自然,肯定情感表现在艺术中的巨大作用,认为相比较理性,感性更能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1765年到1795年,“狂飙突进”运动持续了20多年,之后被成熟时期的浪漫主义运动取代。[2]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的精神启蒙运动[3]其所倡导的“崇尚自然”“个性解放”“强调情感”等精神内涵随之延伸到音乐领域,渗透在了作曲家的作品中。[2]

简介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nutzloser Zwang)。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