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姑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
鲍姑(约公元309年~363年),名潜光,晋人。祖籍东海高城(今河北盐山县),后迁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著名医家葛洪之妻。鲍姑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善用灸法治病而名闻遐迩,人称“鲍仙姑”。[1][2]
鲍姑的生活主要是在广东岭南度过的。她行医、采药足迹遍布南海番禺广州等地,跟随丈夫也曾到过广西偏僻的句漏县和广东的罗浮山。鲍姑医道精湛,尤以灸法擅长,对治疗赘瘤和赘疣之类疾病具有奇特疗效。据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鲍姑能采用越秀山脚下自然生长的红脚艾,为病人进行灸疗。[3]
鲍姑精湛的灸术给后世影响较大,为了纪念鲍姑,在广州越秀山下开凿了“鲍姑井”,并在其旧址建筑了一所道观,名为“越冈院”。明万历及崇祯年间经多次修缮,更名为“三元宫”,宫内专门建造了“鲍仙姑殿”,并设立鲍姑塑像,让人供奉。[2]

人物简介

鲍姑(288~343),小字潜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其父亲鲍靓,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师事阴长生真人,学得炼丹之术。鲍姑自幼耳濡目染,后来也参与炼丹和行医。319年(东晋太兴二年),鲍靓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即今三元宫),供鲍姑居住修炼。与葛洪结为夫妻后,共同研究医学和炼丹术,一起炼丹制药,并到广州一带采集丹砂等20余种药物,作为原料。现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岗还存有他们早年炼丹的遗址。鲍姑一生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所辖南海郡番禺博罗等县。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炙法,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女仙”、“鲍仙姑”。鲍姑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全书记有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方占99条。该书较详明的记述灸法的作用、疗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原存于广州市三元宫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大致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343年(建元元年)鲍姑患急病辞世(一说在罗浮山玉鹅峰千丈岩采药堕岩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