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川剧研究院

1959年创建的研究机构
成都市川剧院是国内最久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与上世纪最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一脉相承:有约300年历史的川剧艺术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精华,其独特的风格在剧院得到继承保留、展现和发展。

概括介绍

几十年来,剧院创作、演出了大量有特色有影响的艺术作品:《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山杠爷》、《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pán]》、《欲海狂潮》、《红梅记》等,很多艺术珍品至今仍保留在川剧舞台之上。以晓艇刘芸陈巧茹孙普协等“梅花奖”演员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以蔡少波王玉梅王超马丽等优秀演员为骨干的成都市川剧院体现出的整体艺术水准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徐棻、谭愫等剧作家创作硕果累累,剧院上演的剧目精品迭出,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以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表演奖、音乐奖,以一个剧院托起一个剧种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示。
成都市川剧院于1959年1月9日组建,集中了成都市川剧界大部分艺术骨干,行当齐全,阵容齐整,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地域文化突出。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工作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迎来了川剧的繁荣。如《拉郎配》、《乔老爷上轿》、《借亲配》等戏享誉全国,《杜十娘》、《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拍成电影,广获好评,《白蛇传》、《柳荫记》、《玉簪记》、《谭记儿》、《御河桥》、《夫妻桥》等经典优秀剧目久演不衰,50年来上演各类剧目达700余出。剧院人才济济,阵容强大,各行当既有领军人物,又有后起之秀,形成了和谐有力的集体效应和完整的艺术结构。在老艺术家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剧院以众多的经典剧目、经典演员、经典演出,赢得观众,赢得承认;集体的智慧、力量和贡献,营造出剧院的“黄金时代”。
1982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这也是我国戏剧界的空谷足音,使剧院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众多的优秀剧目,如《山杠爷》、《田姐与庄周》、《王熙凤》、《红楼惊梦》、《四川好人》、《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激流之家》、《文成公主》、《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红梅记》等经典剧目,剧院是获奖“大户”,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各项大奖,如中宣部“五一个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化新剧目奖”、“文化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表演奖、编剧奖、音乐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及振兴川剧等多项大奖。竞华荣获建国以来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剧院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奖“大户”之一,晓艇获首届“梅花奖”,刘芸陈巧茹两度获“梅花奖”,刘萍孙勇波孙普协王玉梅都荣获了这个中国戏剧最高奖。晓艇、陈巧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笑非蓝光临、刘芸、孙普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巧茹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