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术

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
数术,也称术数,“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是中国古代学科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1]“数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2]
在现存的最早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数术类图书包括了天文、历谱、五行、著龟、杂占、形法六个小类,即整个数术类的图书包括了今人所说的天文、历法、地理、阴阳五行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1][3]
数术文化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一环。虽然古代的数术文化中有许多被今人视为荒涎不经的内容,但并不是能用封建迷信一词所能简单概括的,它所反映的古代人们的知识观、世界观以及他们对自身及周围现象的不懈追求和具体实践。[1][4]

基本概念

古人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历谱、五行[shī]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中国方术大辞典》把凡是运用这种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占卜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如:星占、卜[shì]、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