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

梅毒螺旋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所致的感染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是指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胎儿感染。先天性梅毒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全球305,000例围产儿死亡。[5]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2016年至2023年间每年报告的病例数为70万至150万例。[9]中国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
在怀孕的任何阶段梅毒螺旋体均可轻易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皮肤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4]先天性梅毒与成人梅毒不同,梅毒螺旋体直接释放到胎儿的血流中,扩散到大多数器官,包括骨骼、肾脏、脾脏、肝脏和心脏,导致这些器官系统广泛炎症。[5]早期梅毒常见临床表现有皮肤损害、梅毒性鼻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骨损害、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等,[2]而晚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出现在2岁后,主要包括楔状齿、马鞍鼻、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智力发育迟缓等。[1]先天性梅毒诊断主要依靠母亲病史、临床表现、组织标本中找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等结果进行诊断。[2]先天性梅毒的治疗主要在于抗病原体,首选青霉素,也可根据情况选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等。[6]而及时、正规治疗孕妇梅毒是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最有效的措施。[1]
微生物时代之前,先天性梅毒被认为是在受孕期间通过父亲的精子、在产道中分娩或通过受感染的乳汁或乳房传播的。哺乳期梅毒妇女通过口服汞和使用汞擦拭皮肤,让她们体内摄入了较多的汞,并通过给患儿哺乳带汞的乳汁作为治疗手段。1905年,柏林科学家Fritz Schaudinn(弗里茨·绍丁)和皮肤科医生Erich Hoffmann(埃里希·霍夫曼)发现了苍白螺旋体,终结了生殖传播理论。Otto Heubner(奥托·豪布纳)在1911年版的教科书中,将“遗传性”一词改为“先天性梅毒”。[10]

病因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各器官,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 TP),1905年由Schaudinn与Hoffmann鉴定,属于密螺旋体属,是一种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4~14μm ,直径0.1~0.2μm ,有8~14个规则紧密的螺旋,用普通染料不易着色,故又被称为苍白螺旋体。有旋转、蛇行、伸缩三种运动方式,借此可与其他螺旋体区别。Tp的抵抗力极弱,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剂苯酚酒精等很容易将其杀死。但在低温(-78℃)下保存数年,仍能保持其形态。对青霉素敏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