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

用健康器官代替人的病损器官的医学技术
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是指摘取器官捐献人(供体)具有生理功能的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移植物),将其植入接受人(受体)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狭义的人体器官移植只包括心、肝、肾等大器官的移植,广义的人体器官移植还包括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移植。[2]
应用于临床的器官移植有肾、肝、心、胰、肺、小肠、脾、肾上腺、甲状旁腺、睾丸、卵巢,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等。[4]适应证主要包括各种肾病进展到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各种终末期肝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各类终末期肺部疾病;小肠功能衰竭;[4]深度烧伤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等等。[5]器官移植术前需对供体和受体进行组织配型,主要包括ABO血型测定、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HLA(人体白细胞抗原)配型等。[4]器官移植术后会发生排斥反应,需应用免疫抑制药物防治,[6]并进行免疫检测。[4]其他常见并发症还有感染、移植器官功能衰竭、心脏移植后的急性运动反应、高血压[7]胃肠道并发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肿瘤等。[8]移植术后患者需定期门诊随访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和治疗上述并发症。[6]不同类型的器官移植,存活率存在差异,其中尸体供肾人/肾1年、5年生存率可达95%/90%、90%/80%以上;[4]肝移植术后1年、3年生存率近90%、80%,最长存活时间近40年;[4]心脏移植术后1年、5年、10年存活率分别为87%、74%、60%。[4]
器官移植包含了器官的捐献、摘取、植入过程,每一环节都涉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引发了较一般医疗技术更多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2]中国器官移植应遵循以下伦理原则:患者利益至上原则,自愿、无偿、禁止买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尊重和保护供体原则等。[2]此外,为了防范器官买卖等危害行为的发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人体器官移植立法。大多数国家采用统一立法模式,即制定统一的器官移植法法典,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9]中国则于2007年通过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9]

定义

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是指摘取器官捐献人具有生理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将其植入接受人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2]其中移植的器官称移植物(graft),提供移植物的个体被称为供体或供者(donor),接受移植物的个体被称为受体或受者(recipient)。[3]狭义的人体器官移植只包括心、肝、肾等大器官的移植,广义的人体器官移植还包括人体细胞和组织的移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