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

18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泡沫危机
南海泡沫事件是18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由金融投机引起的泡沫危机。[1]南海泡沫事件始于法国路易十四进行的战争使法国国债达到30亿利弗尔、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加之连年的歉收与税收减少,法国经济陷于瘫痪。为重振经济,法国允许用国债券的票面值购买一家贸易公司——印度公司的股票。由于在公开市场上债券的价格还不及其面值的一半,绝大多数持有人用债券购买股票,造成股价扶摇直上,法国公债相应减少。英国政府同样苦于处理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造成的政府债务,法国事例激励英国实施同样政策。英国利用已有的、与印度公司性质相同的南海公司,减轻长期年金包袱。[1]
1720年3月,议会通过南海法案,规定年金持有者可以将其投资换成南海公司股票。与法国一样,一年之内就有80%的年金和85%的其他政府有息证券转换成了南海公司股票。股票价格指数由1720年1月1日的128点上涨到7月1日的950点。南海公司股价的上涨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涨,股票投机席卷欧洲许多城市,一些类似的股份公司纷纷成立。1720年,巴黎股市崩溃,英国议会通过《泡法法案》,控制投机活动,投资者抛出股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那些高价购买南海股票的投案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英国经济陷于崩溃。[1]
英国政府采取严厉措施,并全面清算南海公司的债权债务,同时,南海公司的新董事将剩余股票出售给英格兰银行换取现金,恢复了公司正常经营。1723年1月,南海股票价格自大崩溃以来首次达到它的面值,到18世纪30年代,伦敦股票市场恢复正常,价格回升到泡沫事件之前的水平。[1]

背景

早在南海公司成立以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已曾与爱德华·哈利(1664年-1735年)讨论一个构想,让国家向某些企业授予权力垄断某地区的贸易,然后再从那些公司获取部分利润,以便让政府偿还因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欠下的大笔债务。这个构思很快就引起爱德华·哈利的兄长,即时任财务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罗伯特·哈利(后为牛津伯爵)的兴趣。在他的倡议下,南海公司遂于1711年透过国会法案成立,并从政府获得权力垄断英国南美洲太平洋群岛地区的贸易,而这两个地区在当时被坊间视为商机无限,因此哈利对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夸耀地称之为“牛津伯爵的杰作”(The Earl of Oxford's Masterpi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