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国对印军实施的自卫反击作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the Counterattack in Self-defence on Sino-India Border[1]),又称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2],印方称为瓦弄之战(The battle of Walong)[3],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历时1个月。[12]
战前,尼赫鲁政府继承了英国的“印度中心论”,坚持扩张主义,试图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势力范围,包括对西藏的控制,并加强印中边境地区兵力,[13][8][14]在1962年6月,印方对西藏山南地区进行入侵,这成为了中印边界战争的导火索。至同年10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集结了约2.2万人的兵力,并且印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边境地区进行侦察。[5]最终于10月20日,随着中国边防部队对入侵印军的反击,战争正式打响。[12]第一阶段中国西藏军区有4个步兵团,新疆军区有1个团,兵力约1.3万人;印度方面有1个军部、4个旅部,共21个步兵营,兵力约2.2万人。[7]该阶段东线主要在克节朗方向,中国边防部队迅速攻克了印军第七旅,收复了部分领土;在西线,中国新疆边防部队采取逐次转移兵力的战法,歼灭印军并拔除侵略据点。[12]中国政府在10月24日提出和平解决争端的三项建议,但遭到尼赫鲁政府的拒绝,随即中国边防部队于11月16日再次进行对印方的自卫反击。[12][15]第二阶段中国边防军有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兵力约2.6万人;印方有2个师,9个旅,炮兵、装甲兵各一部,兵力约3万人。[7]该阶段,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在东线瓦弄方向和西线西山口一邦迪拉方向实施反击,基本歼灭印军第四师和第十一旅等部队,迫使印军残余部队全线溃逃。[12]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自次日零时起全线停火、自12月1日起后撤20公里,并重申和平解决争端的三项建议,交还印军武器、弹药和物资,释放被俘人员,表明了中国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之后中国继续通过外交途径推动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16]本次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共计阵亡722人,负伤1697人,并缴获印方大量武器装备;印方共计阵亡4885人,负伤1047人,共计被俘第七旅旅长约翰·帕舒拉姆·达尔维(John Parshuram Dalvi)以下3968人。[10][11]
这场战争对中印两国及国际社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这场战役打击了印度政府的侵略扩张行径[17],提升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18],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9];对于印度,战争暴露了其军队在战术决策、部署协调、后勤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了重大的军事和人员乃至经济的损失[20]。此后中印双方经历了多轮冲突-和谈,通过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和军长级会谈加强沟通协作,旨在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之前,双方严格遵守当前的实际控制线。[21][22][23]尽管后续存在1987年桑多洛河谷对峙、2013年帐篷对峙、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以及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等在内的边境摩擦事件,但双方均通过外交途径缓和了局势,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升级。[24][25][26][27]对这场战争国际社会评价不一,一方面有评价认为中国的决定和行动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也有批评声音指出战争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18][28]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认为,这场战争是印度政府的错误,其总理尼赫鲁将战争强加给了中国人。[29][2]中国国内学者指出,这场战斗为中印边界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并为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8][19][30]

战争背景

西藏的历史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