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学习理论

一种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的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考虑,对学习进行重新界定,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与认知取向有所不同。[1]
情境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初逐渐形成,1991年,莱夫和温格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情境学习进行研究,出版著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该书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以及学徒制。1993年,格里诺和穆尔提出了情境性在所有认知活动中都是根本性的。1996年,麦克莱伦出版论文集《情境学习的观点》,这是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
在中国,情境学习理论并没有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推崇。主要是因为中国处于标准化考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习结果和记忆任务的教学,而情境学习理论更注重学习过程和真实情境的教学,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和高阶思维的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2]

理论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