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

清初诗坛盟主之一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是明清之际文学家、学者,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晚号蒙叟、东涧遗老、[jiàng]云老人等,学者称虞山先生。钱谦益在明末清初时期主盟文坛,诗文隐微多义,熔锤百家,为有清一代的诗文发展开拓出了广阔的道路。[1][2][3][4]
钱谦益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交游,十七岁时便中秀才,二十四岁考取举人,二十八岁会试及第,殿试第三。后入翰林院[zuǎn]修《神宗实录》,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是东林党领袖之一,列入阁臣名单。但后因陷入阁讼被削去官职,常隐山林。明朝覆灭后,他曾任职于南明小朝廷,后又降清。入清廷不就,又改变到“明遗民”立场,并一直从事抗清复明的秘密活动,清廷怀疑钱谦益反清复明之心,两次逮捕,出狱后钱谦益编撰《明史》《明代文选》,又注经书、善诗文,著作等身,成为一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享年八十三岁。[1][2][3]
钱谦益以其史论,历史考证及碑志之作,对清代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大批清代诗人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清诗坛具有直接的开创意义。他一生著录颇丰,有《初学集》一百一十卷,《有学集》五十卷,《投笔集》二卷,《列朝诗集》八十一卷等。又喜藏书,藏书之地先后有荣木楼、拂水山庄、半野堂等,是他为后世留下的丰厚宝藏。[3][4][5]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