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

一类分布于亚洲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鸟臀类恐龙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又译鹦鹉龙,是一类分布于亚洲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鸟臀类(又称鸟龙类)恐龙。[2][3][4]
鹦鹉嘴龙体型小,成年鹦鹉嘴龙体长为0.8-2米,体重7-22千克,身高1.2米,头骨短宽而高,吻部下弯似鹦鹉的喙,腹腔中常保存有用于磨碎食物的胃石。鹦鹉嘴龙的背部为棕色,下腹部为灰白色,幼年的鹦鹉嘴龙用四肢奔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两足动物。[5][4][6][7]
鹦鹉嘴龙为亚洲东北部地区所特有,最早于1922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亚考察队发现于蒙古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在中国甘肃省山东省均有发现。鹦鹉嘴龙是已知化石材料最丰富的鸟臀类恐龙之一,截至2023年,中国已发现了十余种鹦鹉嘴龙。[7][3][6][4][5]

概述

鹦鹉嘴龙(属名:Psittacosaurus)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东北亚地区,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至少有10个已确认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