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带鱼

硬骨鱼纲鲈形目的动物
日本带鱼(学名:Trichiurus japonicus),又名白带、瘦带,为带鱼科带鱼属下的一个种。

动物学史

在20世纪40年代前,众多学者以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Schlegel,1844)来命名产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日本的带鱼(Jordan &al.,1913;Wang,1935;Fowler,1936;Lin,1936)。但此后的研究认为,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为Trichiurus haumela(Forsskål, 1775)或是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Linnaeus,1758)。而杨鸿嘉(1973)则将西北太平洋带鱼分为枪型齿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auriga Klunzinger)和钩型齿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epturus Linnaeus)。随后,Li(1992)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的这种带鱼应是Trichiurus japonicus。然而,Nakamura和Parin(1993)认为分布于中国及日本沿海的带鱼是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后来,Chakraborty等(2006a;2006b)的线粒体DNA序列研究表明分布于日本沿海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是独立于大西洋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一个有效物种。然而,由于缺乏中国近海带鱼的相关分子数据,关于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应取何名、属于何种及其系统进化过程等问题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和定论,从而造成了上述众多拉丁种名长期混用于该种带鱼的生物、资源、生态及遗传学研究报道中(卢振彬等,1999;张寒野和林龙山,2005;朱江峰和邱永松,2005;Bi &al.,2009;An &al.,2010),而且FAO渔业统计也一直把该种带鱼的渔获量当作是世界性分布种——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单种渔获量。这些问题与中国近海的该种带鱼的命名及分类学地位长期混乱密切相关。
Temminck和Schlegel(1844)最早将东海东岸的带鱼命名为Trichiurus lepturus japonicus(模式标本产地:日本长崎),以表示它与大西洋的白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既有在形态上极为相似而难于区分的特点,又有在区系分布上存在差异的亚种关系。随后,Bleeker于1854年将在中国和日本采集的带鱼提升为种,定名为Trichiurus japonicus(Temminck &Schlegel,1844;Wang,1935),这一命名此后被众多学者所认可和采用(Rutter,1897;Jordan &al.,1913;Wang,1935;Fowler,1936;Lin,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