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掞

清朝文渊阁大学士
王掞(1645年~1728年),字藻儒,又作藻如,号颛庵、颛恭,江苏太仓人,清朝清朝文渊阁大学士,明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锡爵曾孙,明太常寺少卿王时敏第八子。[1]
王掞1645年出生,他在1666年的康熙五年乡试中一举成名,随后在1670年的康熙九年荣登进士榜,并被选为庶吉士,开始学习满文。王掞的政治生涯迅速起步,1672年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之后不断晋升,包括1675年担任山东乡试正考官、1676年晋升为左赞善,以及1684年成为右春坊右赞善和日讲起居注官,同时被派遣至浙江提督学政。在浙江任职期间,王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出《剔除十弊疏》,并在当地建立了六贤讲院,修复了黄尊素祠,还刻印了刘宗周的著作,因而获得了“学圣”的美誉。[1]
1687年,王掞返回京城,升任翰林院侍讲,并在1691年担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他坚定法治观念,1699年拒绝了的南海令职位申请。然而,1705年因刑部审理案件时的误判,王掞受到了牵连,虽被降级但得以留任。1712年,他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显示出康熙帝对其才能的再次认可。在1717年和1721年,王掞两度上疏请求早定储位,虽然因此受到斥责,但并未遭受严重惩罚。1723年,随着年事已高,他请求退休,尽管获得准许,却未被允许返回故乡。在1728年,王掞于雍正六年逝世,享年八十四岁。乾隆二年(1737年),王掞得到了追封和祭祀。[1]
王掞在任职期间,多次参与重要的国家决策,如反对捐纳制度、提倡满汉官员平等建议。[1]王掞著有作品《西田集》4卷,[2]诗歌作品有《法雨寺别庵禅师塔颂》等,[3]其书法作品《王西田相国行书真迹》现保存在太仓市档案局,于2005年被列入江苏省珍贵档案。[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