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

引起马尔堡出血热的病毒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bV),[3]马尔堡病毒病(曾称为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菌。该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发烧、肌肉疼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某些情况下患者会因为严重出血而死亡。马尔堡病毒病平均死亡率大约为50%,但一些毒性较强的病毒株致命率可能高达88%。[2]
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发生了两起马尔堡病毒引起的大型疫情。随后,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南非和乌干达报告发生了疫情和散发病例。[2]科学家分离得到的病原体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丝状病毒,并以当时发病最多的马尔堡命名为马尔堡病毒。[6]马尔堡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体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病毒颗粒直径为80nm,长度7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包膜。病毒基因组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马尔堡病毒暂时仅发现一种血清型[5]
一般认为其贮存宿主可能是非洲野生灵长类动物,主要以猴类为主。该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与患者或者感染动物密切接触者易成为继发病例,一般潜伏期为3~9天。[3]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及控制出血,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抗生素可用来预防感染。马尔堡病毒的检测通常用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5]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马尔堡病毒重要的措施。[3]

命名

马尔堡病毒首次出现于1967年8月,在德国的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的贝尔格拉德,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感染了一种未知的传染病。当时的31个病人(25名原发感染,6人二次感染)发展为极为严重的症状,最终引起7人死亡。感染源追溯到一批从乌干达运输至三地的非洲绿猴。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分离得到的病原体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丝状病毒,并以当时发病最多的马尔堡命名为马尔堡病毒,由于该病毒引起的病症多为发热及出血,遂将该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马尔堡出血热[6]